*揭示隱蔽的過程(實驗設計)——莫非特
1. 利用心臟節(jié)律變化為指標,測量幼嬰的言語知覺。
2. 實驗對象:三組五個月的幼嬰作被試。
3. 實驗過程:
第一組被試在熟悉期間聽章節(jié)“bah”,在測試時聽章節(jié)“gah”;
第二組被試則相反,在熟悉期間聽音節(jié)“gah”,而測試進聽音節(jié)“bah”,
第三組為控制組,始終聽音節(jié)“bah”。發(fā)現(xiàn)這個時期的幼嬰,如果聽到一個新的聲音,心臟節(jié)律就會變慢。同一個聲音不斷重復,習慣化就會產(chǎn)生,在這種情況下,心臟節(jié)律就恢復常態(tài)。以幼嬰的心臟節(jié)律變化作為辯別兩個不同音節(jié)的指標。當實驗者呈現(xiàn)其中一個音節(jié)多次后,習慣化就會出現(xiàn);而突然從一個音節(jié)轉(zhuǎn)換到另一個音節(jié)時,心臟節(jié)律就會出現(xiàn)變慢的現(xiàn)象。
4. 實驗結果表明:幼嬰能把上述兩個音節(jié)區(qū)別開來。
*兒童的聽偏好(實驗設計):——斯塔爾
1. 實驗對象:2歲的兒童。
2. 實驗過程:她在兩盤錄音帶上分別錄了一些符合文法的句子,如“寶寶需要一些果汁”,和一些不符合文法的句子,如“寶寶一些果汁需要”。錄音帶放在一實驗裝置里。實驗裝置有二個放音器,二個計時器和二個開關。兒童只要按某一開關,就可以聽某一錄音帶。計時器則可以把每盤磁帶放音的總時間記錄下來。斯塔爾把儀器帶到兒童家里,告訴兒童怎么使用。她每天把儀器帶到兒童家里,告訴兒童怎么使用。她每天把儀器留給兒童3個小時,一共3天。對實驗組的兒童,一盤錄音帶上錄有符合文法的句子,另一盤錄有不符合文法的句子;控制組的兒童,則兩盤錄音帶上都是符合文法的句子。
3. 結果表明:控制組的孩子對兩盤錄音帶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偏愛,而實驗組的孩子卻表現(xiàn)出聽偏愛。 他們能夠辨別符合文法的句子和不符合文法的句子。
第二節(jié) 句子的記憶
一、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
*喬姆斯基提出了句子的“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的思想。
*根據(jù)一定的文法組織起來的一串詞,也就是人們實際上寫的或說出來的句子,這就是句子的表層結構。
*深層結構,則是指句子的基本的,比較抽象的意義。
1. 兩個句子,可能有非常不同的表層結構,但是,它們的深層結構,卻可以是非常類似的,或者是相同。
2. 兩個句子可以有類似的表層結構,但是,它們的深層結構,也就是說它們的基本意義,可以是很不同的。
3. 有些句子的表層結構是完全一樣的,但它們有不同的深層結構,也就是說,一個句子會有兩種不同的意思,這種句子叫“歧義句”。例“我看這本書很合適”,就是一個歧義句。
*薩文對核心句和核心句的轉(zhuǎn)換的實驗:
薩文等人要求被試記住一個句子和若干個無關聯(lián)的詞 .這個句子可能是核心句,也可能是經(jīng)過一次或數(shù)次文法轉(zhuǎn)換而生成的轉(zhuǎn)換句。詞的數(shù)量從2個到8個不等。給被試的指令是:他必須首先確切地記住這個句子。然后,要盡可能地記住呈現(xiàn)給他的詞??梢灶A計,被試要記住和回憶的句子愈復雜,那么,被試對那些無關聯(lián)的詞的回憶成績就會愈差。實驗結果:基本上證實了這種預計。也就是說,與核心句一起呈現(xiàn)的詞,被試能記住的就較多;而與轉(zhuǎn)換句一起呈現(xiàn)的詞,被試能記住的就較少。說明句子轉(zhuǎn)換的次數(shù)愈多,它所占的記憶空間也就愈大。
提示詞對句子的回憶的有效程度明顯地發(fā)生了變化,或者說,由于兩類句子的深層結構方面的差異,造成了句子回憶成績的這種變化。人對句子的記憶,依賴于句子的深層結構而不是其表層結構。
二、對句法的記憶
*人們記住的往往是一個句子的意思,至于句子的確切形式或句法結構,他們是很容易忘記的。
三、對故事的記憶
*被試對故事的回憶的基本的傾向:
1. 被試回憶的內(nèi)容比故事原文簡短。
2. 某些表達方式更加成語化了。
3. 被試回憶的內(nèi)容比較故事原文更加一致和合乎邏輯起來,被試在頭腦里對故事敘述內(nèi)容作了一定的整理。
*不管文章的表達方式是復雜的還是簡單的,它們的內(nèi)容在人記憶中的存儲方式是相似的。
*不管是復雜文章表達的信息還是簡單文章表達的信息,都必定以相似的形式存儲在人腦中的。
第三節(jié) 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沃爾夫假說
一、沃爾夫假說的主要內(nèi)容有兩點:
1. 語言決定論,即主張語言的結構決定思維的結構,語言支配思維,決定人的認識;
2. 語言的關聯(lián)性,即說不同語言的人有不同的思維結構,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決定認識的方式。
二、驗證:布朗和倫伯格探討編碼能力(語方屬性)與再認(思維屬性)之間的聯(lián)系。
*編碼能力是指語言符號的效力(可用性)。
*前一語言符號的可用性大,而后一語言符號的可用性則小。就是說,它們的編碼能力是不同的。
*布朗認為:編碼能力與思維的某種特定的尺度,即再認,應該是有關的。
*被再認成績相比,沒有顯著的差別。但是,當任務難度加大時,再者相關的程度也就嗇。被試對高度可編碼的顏色(如紅色)的再認,是十分精確的;而對低度可編碼的顏色(如核內(nèi)部的顏色)的再認,并不十分精確,語言中的差異與思維中的差異是有聯(lián)系的。
*這兩組兒童在分類上有顯著的差別
*語言確實影響著兒童的認知方式。
*形狀名稱對認知的影響:
1. 語言符號對圖形再現(xiàn)的影響:語言符號對人的認知是有影響的。被試分為甲和乙兩組;給兩組被試呈現(xiàn)同一張圖片,但分別給予兩個不同的客體名稱;然后,要求兩組被試分別重畫這些圖形。
2. 語言符號對圖形再認的影響。
*沃爾夫假說的“弱式”承認語言對思維是有影響的,但是,這種影響基本上局限于一結特殊的認知任務。
談到沃爾夫假說的“強式”,那是包含著一些極端主張的觀念。它認為,語言可以決定人們的思想,可以決定人們的“世界觀”。
第八章 思維
第一節(jié) 問題解決
*影響問題解決的一些因素:
1. 刺激物的名稱是否呈現(xiàn)會影響問題的解決;
2. 噪聲;
3. 定勢的作用;(經(jīng)典實驗:路濟斯水壺問題)
4. 解決問題的策略;(短時間內(nèi)解決問題靠記憶更好,但從長遠觀點來看,理解是更有效的。)
5. 個性的影響。(有些人 特別是兒童 性子很急,易沖動,他們反應快,但常常犯錯誤,另外一些人是沉思的,他們仔細地考察,花的時間多但犯的錯誤少。沉思的被試多提出一般性問題 從長遠說這是更有效的策略 ,而性急的被試更多的地提具體的問題。)
*循環(huán)子目標的策略:這種策略總的要求是把K個盤子從1號柱移到3號柱,可以先把K-1個圓盤從1號柱移到2號柱,然后把第K號圓盤從1號移到3號柱,最后把K-1個圓盤從2號柱移到3號柱。
第二節(jié) 概念的形成
*概念就是對具有相似特征的一組刺激所作的同樣反應。概念形成就是去發(fā)現(xiàn)那些相似特征的過程。
*概念形成的策略:整體策略,總的說來,被試答錯了就改變假設,答對了就堅持假設。部分策略,以連結概念作為假設。
*兒童與成人在形成概念的速度以及采用的策略方面都是不同的??系吕盏热耍?970)的實驗說明了這一點。
*概念形成實驗的第一項任務叫辨別學習;開始實驗的第二階段:轉(zhuǎn)換辨別實驗。(逆轉(zhuǎn)換;額外因素轉(zhuǎn)換;逆轉(zhuǎn)換被試;額外因素轉(zhuǎn)換被試;無選擇被試)
*269頁圖辯別學習策略是年齡的函數(shù),表明策略是怎樣隨年齡變化的。當年齡變大,被試更多的使用逆轉(zhuǎn)換,更少地作出額外因素轉(zhuǎn)換或無選擇反應。
*許多實驗表明,獲得肯定例子的情況更容易形成概念。
*自我評價的很顯著的主效應:自我評價高的被試在實驗中只犯很少的一點錯誤。另一方面,觀眾對兩種被試的影響是不同的:自我評價低的被試在有觀眾時做得很差,但自我評價高的被試不受觀眾的影響,他們的結果與沒有觀眾時一樣,這就是說,在觀眾與被試之間存在著交互作用。
第三節(jié) 決策
*決定就是決策。
*卡尼曼和梯卮斯基:研究表明:人們往往受一些與作出決定無關的信息的影響,但是又常常忽略了一些與作出決定至關重要的信息。
1.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把“代表性”搞錯而在決定概率時犯錯誤。甚至當人們有足夠的信息來作統(tǒng)計預測未來時,“代表性”仍然陪伴著我們的直覺。人們根本不管概率論的法則(例如貝葉斯定律),而是使用“代表性”策略作出直觀的判斷。
2. “可利用性”也常常導致人們的錯誤判斷。換句話說,僅僅因為所有自殺的病人是抑郁的,一個人就不能得出結論說,所有抑郁的病人要自殺,總之,我們應當記住,有時候最易于得到的信息將導致邏輯錯誤?!按硇浴焙汀翱衫眯浴睂υ嚺袛嗍录母怕视绊懞艽?,雖然它們不是正確的線索,另一方面,樣本的大小是一個正確的線索。
*277頁例子說明:小醫(yī)院男孩出生率超過60%的天數(shù)多,因為它符合統(tǒng)計學公式的估計:小樣本的數(shù)據(jù)更容易偏離平均數(shù)。
*影響決策的因素:
(1)年齡的差別對人們作出決策的影響;青年人更敢于冒風險。老年人使用的標準較高,較保守。
(2)性格特點對決策的影響;
第九章 動機
第一節(jié) 動機的個性差異
一、饑餓與肥胖癥
*薩切特研究,交互作用十分突出。當正常人餓的時候,他們感覺饑餓而報告給主試,他們吃得多;他們的吃行為似乎是受身體的內(nèi)部狀態(tài)所制約。然而,胖人餓的時候。他們報告的次數(shù)不多,他們吃得也不比飽時多,似乎身體的內(nèi)部狀況與他們的吃行為關系不大。薩切特(1971)曾提出,外部的原因?qū)ε秩说某孕袨槭侵匾?。外部原因包括兩種:食物呈現(xiàn)在面前以及食物的味道。
*尼斯本特:實驗設計,新生嬰兒按照他們體重與身高比例分成兩組。嬰兒母親或者用平常的奶瓶喂奶,或者用的奶瓶是平常大小的但奶嘴的洞洞是小的。在使用平常奶瓶的條件下,大個子和正常嬰兒喝的牛奶數(shù)量相當。但是,當使用小洞奶嘴時,大個子嬰兒比用正常奶瓶少喝21%??傊?,如果需要,正常被試肯花力氣去獲得食物,但對于胖人來說,那似乎是不值得的事情,成人胖子或嬰兒“胖子”都是如此。
*正常人比胖人更多地受饑餓影響而進食;胖人比正常人更多地受食物的外現(xiàn)程序影響而進食;胖人比正常人更多受食物的影響而進食;胖人不大情愿花大力氣去獲取食物。
二、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理論?
阿特金森認為:個人追求成功的意向(Ts)依賴于三個因素。公式:Ts=Ms×Ps×Is;Ms是追求成功的動機,Ps是可以看到的成功的可能性,Is是對成功的鼓勵大小。三個因素中Ms是相對穩(wěn)定的,但Ps與Iss隨任務而變化。當成功的可能性大約是0.50時,即人們有一半次數(shù)的成功,有一半的次數(shù)失敗時,他們最愿意追求成功。這對于動機弱的人來說是這樣的,而對于動機強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避免失敗的動機
當人們知道完成任務的情況將受到評估而執(zhí)行的任務又很可能失敗時,他或她就會考慮失敗的后果,并且變得焦慮起來而傾向于不去執(zhí)行該項任務。一般說來,避免失敗的傾向是于擾積極的動機的。完成一項任務實際上就是獲取成功的傾向減去避免失敗的傾向的函數(shù)。
第二節(jié) 外部情況對動機的影響
*贊瓊提出:當任務容易時,其他人在場改善操作,即出現(xiàn)社會促進。而當任務困難時,其他人在場有害于操作??傊?,其他人在場提高了內(nèi)驅(qū)力,而加強了內(nèi)驅(qū)力使占主導地位的反應增多。對于困難的、新的任務,占主導地位的反應是出錯,這樣,當你在做一件困難的工作時,其他人在場增加了你出錯的可能性。
*1957年費斯廷格提出認知失調(diào)的概念來描繪一個人持有兩種互不一致的認識或想法時所處的不愉快狀態(tài)。
過正原則 解決問題的報酬導致解決問題的內(nèi)部動機減弱。
五、 感覺變化
*感覺剝奪
*忍耐時間作為感覺剝奪程度的指標卻是有效的。
*是否報告幻覺也許是最叫人興奮的感覺剝奪的因變量。
*312頁圖看到,看過25次的字母評估最高。有趣的是,用有意義的中國漢字作刺激也得到類似的結果。這項實驗結果與伯林的結果即人們傾向于更多地探索不熟悉的刺激正好相反。
*以下為部分重點內(nèi)容:分析:★P12、P23、P128、P142、P124、P206、P192、P187、P183、P268、P286、P313圖?!顰、B飲料實驗;5種顏色喜歡程度實驗;系列效益設計。
簡答:混合設計;感覺閾限三種方法;數(shù)量統(tǒng)計法;斯蒂文定律;組內(nèi)、組間設計;艾賓浩斯的研究;解決問題策略;測某人社會動機(用實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