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既不是211大學,也不是985大學。
廣州大學是廣東省和廣州市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試點高校,也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重點建設高校。
學校有大學城、桂花崗兩個校區(qū),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較完善的科研設施。全校現(xiàn)有在編教職工2890人,其中教學科研人員1941人,副高以上職稱者1197人。
學校擁有一批高層次人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1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名,各類“長江學者”6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領軍人才4人,國家杰青和優(yōu)青獲得者16人。
學校設立了工程抗震研究中心、網絡空間先進技術研究院、計算科技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院、大灣區(qū)環(huán)境研究院、廣州發(fā)展研究院、廣州國際金融研究院和人權研究院等一批重要研究平臺,承擔了一批973項目、863項目、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擴展資料:1983年4月,廣東成立廣州職業(yè)大學,學校屬短期、職業(yè)性大學??疲瑢W制文科2年、工科3年,不包分配。是年10月,定名為“廣州大學”,校長葉選平。
1987年6月,廣州大學定為副廳級建制。
1992年,香港裕達隆有限公司張松先生、黃彩霞女士向廣大捐款3800萬港元,建成裕達隆大廈,作為辦公、教學綜合樓。
1993年1月,廣州市教育委員會發(fā)文《關于廣州大學與私立廣州大學銜接問題的批復》),同意“廣州大學可與原私立廣州大學的關系銜接?!?/p>
1996年11月,在廣州市政府的牽引下,廣州大學與原私立廣州大學合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廣州大學
不是985,也不是211,是雙一流。
廣州大學(Guangzhou University),簡稱廣大(GU),位于廣東省廣州市,于2000年合并組建,有著90多年的辦學傳統(tǒng)。
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重點建設高校、廣州市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
學?,F(xiàn)有大學城、桂花崗、黃埔研究院/研究生院“一校三園”,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0043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6951人。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設有25個專業(yè)學院,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
現(xiàn)有10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和博士專業(yè)學位授權點,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6個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27個碩士專業(yè)學位授權點。
2024年本科招生專業(yè)74個,其中理工類專業(yè)41個、人文社科類專業(yè)25個、藝術類專業(yè)8個,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占2024年招生專業(yè)74%。
以上內容參考廣州大學-學校概況
專業(yè)老師在線權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根據(jù)全國985和211大學名單可知:廣州大學不是985大學,也不是211大學。全國共有115所211大學,39所985大學,其中廣東有4所211大學,2所985大學,目前985和211大學建設已經統(tǒng)籌為雙一流大學建設。
廣州大學(Guangzhou University),簡稱廣大(GU),位于廣東省廣州市,是經教育部批準成立的綜合性大學,實行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辦學體制,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國家“111計劃”建設高校 [52]、廣東省雙一流重點建設高校、廣州市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
學校是2000年由廣州師范學院、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廣州教育學院、原廣州大學和廣州高等師范??茖W校等五所高校合并組建而成。原廣州大學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私立廣州大學創(chuàng)辦的1927年,原廣州教育學院創(chuàng)辦于1953年,原廣州師范學院創(chuàng)辦于1958年,原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創(chuàng)辦于1984年,原廣州高等師范??茖W校創(chuàng)辦于1985年。
截至2024年6月,學校現(xiàn)有大學城、桂花崗以及黃埔研院/研究生院三個校區(qū),校園總面積1880畝,總建筑面積88.5萬平方米;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0043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6951人。有在崗教職工3248人,其中專業(yè)技術人員2515人、專職教學科研人員2042人;擁有8個一級學科學術學位博士授權點和2個專業(yè)學位博士授權點;39個一級學科學術學位碩士授權點和27個專業(yè)學位碩士授權點。
院系專業(yè)
截至2024年7月,學校設有27個學院,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2024年本科招生專業(yè)74個,其中理工類專業(yè)41個、人文社科類專業(yè)25個、藝術類專業(yè)8個,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占2024年招生專業(yè)74%。
學科建設
截至2024年9月,學校擁有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學術學位博士授權點和2個專業(yè)學位博士授權點;39個一級學科學術學位碩士授權點和27個專業(yè)學位碩士授權點。有3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43個廣東省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將近2/3的本科專業(yè)進入國家和省一流專業(yè)建設點。擁有4個省“沖一流”重點建設學科、14個省級重點學科和16個市級重點學科。
博士站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數(shù)學、土木工程、統(tǒng)計學、教育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24年6月,現(xiàn)有在崗教職工3217人,其中專職教學科研人員2001人,專職教學科研人員中被聘為副高以上專業(yè)職務者1364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1414人?,F(xiàn)有全職兩院院士4人、全職外國院士1人、特聘院士3人、雙聘院士4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名、歐亞科學院院士1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3人、青年長江2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0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yōu)秀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3人;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3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7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學名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9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23人;“珠江人才計劃”創(chuàng)新團隊1個,“珠江人才計劃”領軍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廣東特支計劃”領軍人才6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學名師4人、青年文化英才1人;珠江學者特聘教授7人、講座教授2人、青年珠江學者10人;廣東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8人;廣州市高層次人才(含廣州市杰出專家、優(yōu)秀專家、優(yōu)秀青年后備人才)195人。
教學建設
培養(yǎng)模式
“1234”本科教育教學模式:即一個以“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開放式育人體系;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課內與課外的“兩個結合”;講臺、實驗室、科研平臺的“三個開放”;“通識必修課+通識選修模塊+經典閱讀+社會實踐”“四年不間斷”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4321”體育教育工程:即體育教育“四年不間斷”,“課程、課外陽光跑(全覆蓋)、社團/競賽”三種體育教育模式并行,引導學生至少掌握兩種運動技能,最終養(yǎng)成一生鍛煉的習慣。
“平臺、課程、師資”三維一體的藝術教育體系:即教育教學實踐平臺“教務處、相關院系、團委三位一體”“認知課程、體驗課程、創(chuàng)意課程三位一體”,師資隊伍“專業(yè)教師、校外專家、朋輩小老師三位一體”,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與審美能力。
質量工程
截至2024年12月,學校有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yè),1個國家級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yè),3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43個廣東省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將近2/3的本科專業(yè)進入國家和省一流專業(yè)建設點。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1個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有3門國家級在線開放課程,6門國家級精品開放課程,60門省級在線開放課程、精品開放課程;共組建33個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實驗班;“三創(chuàng)營”眾創(chuàng)空間獲批國家級眾創(chuàng)空間。
科研平臺
截至2024年,現(xiàn)擁有國家級科研平臺(含培育基地)5個,省部級科研平臺73個。組建了網絡空間先進技術研究、智能制造工程研究、計算科技研究、大灣區(qū)環(huán)境研究等15個科研團隊。
研究成果
2016年以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類項目36項(其中重大項目1項,重大項目課題3項,國際(地區(qū))合作與交流項目2項,重點項目11項,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項,聯(lián)合基金項目14項,重大研究計劃2項,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1項)。
土木工程、防災減災、聲像燈光、減震隔震等一批成果在廣州塔、港珠澳大橋、南海島礁、故宮博物院等工程中得到充分應用;累計制定30余分國家、省及行業(yè)標準。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止到2024年12月,圖書館館藏圖書323.2711萬冊,報刊2006種,網絡數(shù)據(jù)庫72個(以總庫計算),其中中文數(shù)據(jù)庫36個,外文數(shù)據(jù)庫36個。
截至2018年4月,學校檔案館館藏約13余萬卷(冊),共5個全宗,分為黨群、教學、科研、產品、基建、設備、外事、出版、財會、聲像、人物、校史以及實物等共15個門類,主要以1953年后形成的各類檔案為主;此外,還保存有在校學生個人人事檔案3.3萬余卷,本科畢業(yè)論文(設計)、考試試卷等3.3萬余冊。
學術期刊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開設有廉政論壇、災害風險與公共安全、大灣區(qū)文化研究、后理論轉向、后理論與后人類研究、傳播與社會發(fā)展等欄目,側重刊發(fā)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前沿問題研究稿件,廉政論壇欄目入選教育部名欄建設工程,并獲首屆“名欄建設成就獎”。先后入選全國高校“百強社科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擴展版來源刊、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來源刊,被MR、CA、CSA、AJ、ZBI、UIPD等國際檢索文獻數(shù)據(jù)庫收錄;先后獲教育部“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廣東省“特色科技期刊”“優(yōu)秀科技期刊“稱號。
《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注重應用科學和技術研究,重點刊發(fā)生物計算技術方面的稿件,先后獲教育部“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廣東省“特色科技期刊”“優(yōu)秀科技期刊“稱號,并被MR、CA、CSA、AJ、ZBI、UIPD等國際權威檢索文獻數(shù)據(jù)庫收錄。
《電鍍與涂飾》
《電鍍與涂飾》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tǒng)計源期刊和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來源期刊,曾獲得全國優(yōu)秀科技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廣東省科技期刊評比一等獎等榮譽稱號。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連續(xù)入選南京大學中文社科文獻索引CSSCI來源集刊,并于2014、2015和2016年連續(xù)三次獲得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學術集刊獎(優(yōu)秀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刊物每輯分別設置三到四組不等的研究專題,并常設“其他專題”發(fā)表相關研究成果。
《樂府學》
《樂府學》集刊創(chuàng)辦于2006年,2017年1月被南京大學中文社科文獻索引研究中心納入CSSCI來源集刊,先后設有“文獻考索”、“音樂考察”、“文學研究”、“名篇解讀”、“唐后樂府”、“年會專稿”等欄目。
《中國不動產法研究》
《中國不動產法研究》系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來源集刊,為中國房地產法律實務研究論壇紙質版定期刊物,每卷設有論壇聚焦、理論探索、實務聚焦、域外采風等欄目。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2月,2016年以來,學校與地方政府和企事業(yè)單位簽署產學研合作協(xié)議154項,新增產學研合作平臺28個,加入產學研協(xié)同合作聯(lián)盟22個,共建研發(fā)中心50多個、實習基地300多個;與廣州無線電集團、廣東省絲綢紡織集團、廣州智能裝備產業(yè)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機械工業(yè)集團、騰訊科技、華為、360企業(yè)安全集團、廣州越秀集團等71家企業(yè)單位新建合作關系。
廣州大學不是211,也不是985。
廣州大學簡稱“廣大”,是廣東省和廣州市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試點高校,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實施高校。
2000年,由廣州師范學院、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廣州教育學院、原廣州大學和廣州高等師范??茖W校等高校合并組建廣州大學。原廣州大學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私立廣州大學創(chuàng)辦的1927年,原廣州教育學院創(chuàng)辦于1953年,原廣州師范學院創(chuàng)辦于1958年。
原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創(chuàng)辦于1984年,原廣州高等師范??茖W校創(chuàng)辦于1985年。
擴展資料一、?;?/p>
學?;罩臼怯伞癎U”與“羊”字以及英文Guangzhou University組合而成的圖案?!癎U”為Guangzhou University的縮寫;“羊”代表廣州。“GU”與“羊”字組合,構成火炬與紅棉花開的形狀。
二、校旗
學校校旗為中間印有“廣州大學”字樣、左上方印有學?;罩镜陌咨L方形旗幟。
三、校慶日
學校校慶日為每年的7月11日。
四、校訓
博學篤行,與時俱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廣州大學